千年古城华丽蜕变 武昌文化旅游奏响

2017-12-13 14:12:58| 查看: 720|

武昌,一座拥有1790年历史的古城,一座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首义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相互交织,相得益彰,因文而盛。武昌,一座宜居宜游宜业的山水新城,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自然山水生态整合,独具魅力。

文化是武昌的第一资源第一优势,也是推动武昌发展的第一动力第一品牌。依据“十三五”规划,武昌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强化顶层设计,将文化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优先发展。以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为重点,大力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不断优化文化旅游服务空间配置,扩大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动能,擦亮文化旅游名片,不断提升文化旅游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与旅游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已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导向。武昌区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与人民美好生活紧密结合,构建全新的“城景一体、全域旅游”蓝图,通过多种创新创意举措,努力实现“好看好玩、宜居宜游”的文化旅游新面貌。2017年节假日期间,景区接待游客819.29万人,同比增长35.1%,旅游收入3.47亿元,同比增长24.67%。武汉旅游强区、国家旅游中心城市核心区形象深入人心。

多元化融合打造沿江景观带 一座宜居宜游“公园城市”形象全面升级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发展,将文化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优先发展。不仅建立了武昌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将文化创新列入全区创新驱动发展重点工作项目,还成立了文化创新发展工作专项小组,将文化旅游发展主要指标列入全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武昌区文体旅游广电局有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来,该区全面落实各项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推进旅游景区、特色街区、产业园区开发。目前已募集35.35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快昙华林瑞典教区、斗级营片的开发步伐。先后与中影集团、华谷传媒电影道具博物馆、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等50多家企业商谈合作事宜,签订合作协议4个。

紧跟全市“长江主轴”战略规划,及时修编全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三五”旅游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强化城市旅游功能,构建城市景观系统。结合武汉马拉松赛和武汉国际渡江节,投入3000余万元,加快武昌旅游环线和沿江水岸互动线路的建设,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整治周边环境、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景观品质、完善基础设施,营造出全民参与健身、参与旅游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文化、生活、休闲、旅游等多元化融合,打造出高品质城市绿道和沿江景观带。武昌区获评“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区”、昙华林获评中国城市化典型案例及省市旅游名街。

打造沿江景观带、宜居宜游都离不开水文化。武昌依山傍水,擦亮城市水名片成为武昌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各主力景点纷纷挖掘水文化元素、讲好水文化故事、建设水文化设施、开展水文化主题活动、打造水文化旅游线路……一系列措施极大地彰显了武昌水文化的无限魅力。另外,继续加强对优秀历史建筑和重要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修缮与利用。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和宣传,做好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申报评选工作,努力传承文化基因,延续历史文脉,提升文化内涵。

历史风貌与文化创意相融共生 一批文化旅游“超级航母”陆续精彩起航

武昌古城历史悠久,武昌全域旅游大发展离不开“文化”核心建设。“十三五”期间,武昌区始终秉承高标准打造龙头项目的发展方向,一批文化旅游“超级航母”项目陆续起航,成为武汉文化旅游“品牌代言人”。

武昌古城文化旅游区是不折不扣的“旅游航母”项目。近几年,在全面打造户部巷闲适生活体验区、都府堤红色文化风貌区、大黄鹤楼旅游体验区的基础上,按照“风貌为表、产业为里、特色为本、创新为魂”的理念,着力打造蛇山以北的大黄鹤楼景区和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营造具有人文、民俗、创意、时尚的古城历史风貌和文化创意展示区。目前,湖北云旅游客厅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建成迎宾,昙华林、斗级营核心区、武汉党史馆等建设项目正紧锣密鼓实施。日前还完成历史文化纪录片《昙华林》样片第二轮修改,拟在央视播出。

武汉中央文化区是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文化旅游地标。武汉中央文化区,“楚河”连通东湖和沙湖,汉街因楚河而生,沿南岸而建,主体采用民国建筑风格,沿街国际大牌林立,汇集国内外千滋百味,被誉为“中国第一商业街”,也是武汉城市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线。今年以来,武昌区倾力打造“升级版”武汉中央文化区,围绕汉秀剧场、杜莎夫人蜡像馆等开展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为楚河汉街策划举办了文化旅游节及汉秀剧场战略转型发布会等系列活动,同时积极助推汉秀剧场、杜莎夫人蜡像馆等申创A级景区和省级研学旅行教育基地。

另外,武昌区还采取传统历史文化、现代创新特色两手抓的方针。串联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首义广场、辛亥革命博物馆、起义门、首义碑林公园等“首义十八景”,形成首义文化旅游区。整合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组建武汉革命博物馆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同时创新推出多条特色旅游产品,凸现武昌旅游亮点,丰富区内文化旅游内涵。如拟建白云洞军事旅游风景区汽车露营地,推出白云洞军事休闲游等。

精品意识与品牌效应相辅相成 一揽子创新举措不断扩大“旅游强区”影响力

近年来,武昌区通过资源整合、主题开发、项目带动、精品打造,着力创建“都市休闲观光游”“滨江滨湖游”和“文化创意设计体验游”等品牌,强化旅游行业管理,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主题鲜明的旅游线路,能够赢得游客好口碑,口口相传,声名远播。武昌区坚持精品意识,精心设计了多条“口碑”线路,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线飘红。围绕武昌精华游、红色经典游、山水人文游、首义寻踪游、宗教文化游等不同主题,通过老武昌旅游观光游览专线巴士和景区直通车,串联起长江生态游、长江夜游、东湖环湖游、东沙楚汉精品游、楚河夜游游船路线、昙华林历史文化旅游等不同特色的旅游线路,产品线涉及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运动等多种类型。武昌区举办了“畅游首义之城寻根文化武昌——红色巴士一日游”活动,先后组织高校大学生3000余人次乘坐专属定制的红色巴士走进武昌古城,社会好评如潮。2017年,为响应武汉市“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的号召,“红色巴士一日游”活动除了红色景点外,还增加了氪空间、珞珈创谷、181创意园等辖区内的科技文化产业园,让高校学子得以多方面、全方位从历史、文化、经济、科技、金融等领域了解魅力武昌城,增强与武昌的情感粘度,再次吸引了数千学生市民积极报名参加。

过节办会,也是武昌旅游积聚人气扩大影响力的一大狠招。户部巷汉味小吃美食节、中国(武昌)辛亥首义文化节、武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武汉大学樱花节、长春观中国新年民俗庙会及协办国际渡江节、武汉马拉松比赛等在广大市民游客中已形成良好口碑。仅2017年就举办了楚河汉街旅游嘉年华、武汉国际旅游节等节庆活动50多场,吸引游客800万余人次。通过扩大节会活动效应,武昌文化旅游品牌越叫越响,影响力越来越大,极大地提升了武昌区的旅游形象。

“互联网+”新时代,提高旅游竞争力,还离不开新科技手段的活力助推。武昌区积极拓展“智慧旅游”的战略,也是令其深入人心的一大有效举措。如运用微信公众号,构建武昌地区公共文化旅游场馆服务满意度评价系统。在全区重点旅游景区、旅游购物场所、旅游饭店积极开拓旅游网络媒体和移动客户端。如黄鹤楼景区已完成互动数字铭牌触控屏、智慧停车场管理系统等多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