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准化”民宿缺的正是标准 与标准化服务的酒店不同,民宿恰恰满足了消费者对个性化住宿体验的需求,游客对“非标准化”的青睐,正是民宿经济迅速火热的重要原因。
但在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会长张晓军看来,民宿的“非标准化”标签是一个误导,“一旦安全、私密、卫生的基本住宿标准都无法得到保证,哪里还谈得上个性化、特色化?” 国内旅游民宿一直没有标准的现状近期终于终结。首个涉及民宿的国家行业标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在今年10月1日正式生效,标准对民宿基础性的卫生、安全、服务方面做出了规范。具体来说,在卫生服务方面,标准要求客房床单、被套、枕套、毛巾等应做到每客必换,公用物品应一客一消毒;客房卫生间应有防潮通风措施,每天全面清理一次,公用物品应一客一消毒等。 “民宿标准只是推荐性标准,不是强制性规定,更算不上法律法规,因此效力有限,更多的作用还是为经营者和服务者的行业自律与自治提供基本的规范参考。”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认为,民宿固然需要在卫生和安全等方面达到一定标准,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依赖政府监管。 刘思敏建议,互联网平台可以通过财产、人身安全保障方案及身份识别等手段,建立完善的房东、租客个人信用档案登记制度和规范的个人信用评估机制,交易双方可以根据累计评价和信用评级来进行双向选择。此外,还应加强行业法律法规的制定,在立法层面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分级”或可助力民宿行业规范 住酒店的用户可以参考星级,星级也成了酒店规范和提升服务的动力。而面对五花八门的特色民宿,用户只能通过文字和图片介绍进行大海捞针般的筛选。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宿标准中,第9条就提到了旅游民宿应当分级,提出“旅游民宿分为两个等级,金宿级、银宿级”:金宿级为高等级,银宿级为普通等级,等级越高表示接待设施与服务品质越高。 |